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革命、建设不断胜利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得失的大问题。”《寻乌调查》是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经典教科书,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至今仍然焕发着时代的光辉。
《寻乌调查》涉及的调研主题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同志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接连开了20多天座谈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考察分析,写下了长达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这是毛泽东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毛泽东对寻乌的调查相当全面,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商品种类、货物流向、税收制度、人口成分、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对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调查寻乌的商业情况。具体调查了从门岭到梅县、从安远到梅县、从梅县到门岭、从梅县到安远与信丰经寻乌的生意情况,以及惠州来货、寻乌的出口物、寻乌的重要市场情况。详细调查了寻乌城内各种货物的种类、店铺分布、经营品种、专卖经营、商品成色、货物来源、市场价格、销售方向等情况。调查的内容甚详,如调查的货物门类或行业就包括盐、杂货、油、豆、屠坊、酒、药材、裁缝、伞、木器、火店、豆腐、理发、打铁、爆竹、打首饰、修钟表、圩场生意等,并对其中每一门类作了详尽的分类调查,例如水货中又包括咸鱼、海带、糖、豆粉、猪皮、鱿鱼、虾壳、胡椒、酱油等,并对每一种货物的来源、销量及销售对象进行了解。同时还调查了店主的出身、发家经历、性格特点、政治态度、资本多寡、势力大小、家庭人口、营业状况、店铺变化等,涉及的店铺有90多家。
调查寻乌的土地关系。毛泽东从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公共地主、个人地主、富农、贫农、山林制度、剥削状况、寻乌文化等九个方面,作了详细调查。毛泽东在调查中了解到:收租200石以上的中等地主,收租500石以上的大地主,他们对于生产的态度是完全坐视不管。他们既不亲自劳动,又不组织生产,完全以收租为目的。固然每个大中地主家里都多少耕了一点田,但他们的目的不在生产方法的改良和生产力的增进,不是靠此发财,而是为了人畜粪草堆积起来了弃之可惜,再则使雇工不致闲起,便择了自己土地中的最肥沃者耕上十多二十石谷,耕四五十石谷的可以说没有。由此可见,地主占有土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出租土地获取地租,至于出租出去的土地是否得到改良,耕种土地的生产工具是否改进,地主并不关心。
作为一个阶级而言,地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无促进作用,在土地革命中将其打倒是完全应该的。调查中了解到,寻乌的小地主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所谓老税户传下来的,这一部分的来源多半是由大中地主的家产分拆,所谓“大份分小份”,即由大中地主分成许多小地主。这部分的人数在整个地主阶级中占32%。依据他们的经济地位,其政治态度又有三种区别:一是年有多余的,人数占地主阶级总数的0.96%,他们在斗争中是反革命的。二是一年差过一年,须陆续变卖田地才能维持生活,时常显示着悲惨的前途的。这一部分人数很多,占地主阶级全数的22.4%。他们很有革命的热情。三是破产更厉害靠借债维持生活的。这一部分占地主全部的8.64%,他们也是革命的,有很多人参加现在寻乌的实际斗争。就整个阶级而言,地主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反动阶级,是土地革命必须打倒的对象。但对这个阶级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中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有相当一部分小地主其实也是愿意革命的,有的甚至有较高的革命热情。红四军到来之前,在寻乌领导当地革命斗争的人中,有的就是出身于这类小地主家庭,陪同毛泽东调查的古柏就是这种出身。可见不能将地主阶级的每一个成员,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视为革命的对象。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做深入的社会调查是难以了解到的。
调查寻乌的土地斗争。毛泽东在调查报告中对此列举了17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土地分配展开的。他了解到:寻乌革命委员会开始提出了四个办法,要求区乡苏维埃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讨论选择其中的一种:一是照人口分配,二是照劳动力状况分配,三是照生活来源多寡分配,四是照土地肥瘦分配。结果多数地方采取第一种办法,按照人口数目,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劳动能力有无、大小,以人口除田地的总数平分,并且得到多数群众的拥护。关于分配土地的区域单位,毛泽东调查发现,农民反对以大的区域(区)为单位分田,就是以乡为单位也不赞成,而是愿意以村为单位。主要是因为村里的田近,熟悉,方便。毛泽东说:“摸熟了的田头,住惯了的房屋,熟习了的人情,对于农民的确是有价值的财宝,抛了这些去弄个新地方,要受到许多不知不觉的损失。”那种以为农民不愿搬迁,是思想陈旧和心理的原因,“不承认是经济的原因,是不对的”。至于具体如何分田,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最核心的是一个“平”字,他说:“平田主义是最直截了当,最得多数群众拥护的。”
《寻乌调查》总结的调研方法
寻乌调查使毛泽东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中,毛泽东特地总结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
要作讨论式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随便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
调查会要确定好人选。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兵士也要。自然,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
调查会人数的把握。主要看调查人的指挥能力。那种善于指挥的,可以多到十几个人或者二十几个人。究竟人多人少,要依调查人的情况决定。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会囿于见闻,不符合真实情况。
调查要定调查纲目。纲目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照纲目发问,会众口说。不明了的,有疑义的,提起辩论。所谓“调查纲目”,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
调查要亲身出马。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
调查要深入了解。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
调查要自己记录。每次调研会,毛泽东都亲自主持,这对把握调研方向,防止调研对象走题,推动调研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这不仅可加深调研印象,而且可防止重要信息的漏记、误记,有利于将调研报告写得有血有肉,饱满有力。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这是新时代新形势的呼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好用好传承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助力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