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高质量精品创作激发引领力。一个时代的创作高度由优秀作品标注,一个时代的文艺高峰由精品力作铸就。文艺精品是作家艺术家的创造,也是时代的产物,能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从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围绕文艺创作中的人民立场与精品追求,不断阐释、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形成了科学缜密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流,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同时也要看到文艺创作生产仍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努力创作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高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有的重要途径,与14亿人的文化现代化紧密相关,充分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近年来,赣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和省、市关于加快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的要求,尤其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赣州作出的“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请群众看戏,成为赣州文化惠民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市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演出超千场,开展送电影进村超5万场,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的浓厚氛围。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增加文化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坚持文化为民惠民,从品质化发展、高效能发展、智能化发展、精准化供给等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新跨越,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高站位谋篇布局锻造竞争力。文化是旅游的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不仅是文化和旅游自身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锚定江西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赣州场景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赣州市在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中,大力促成文化与旅游的激情碰撞和深度融合,一幅诗与远方的画卷正在赣南大地壮丽展开,瑞金市用好红色资源,依托红井、二苏大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了融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文创市集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文旅商业聚集区,连接了景区与游客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安远县用好生态资源,不断推进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打造田园特色民俗,发展康养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新发展需求,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要以全新的理念在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上集中发力。值得注意的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此作为衡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共增长。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创造力。文化文艺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一重要部署为培育造就大批文化文艺人才指明了着力方向。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构建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梯队衔接的新时代文艺人才体系,事关文艺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指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荣誉褒奖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法治保障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家、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德艺双馨”精辟概括了文艺工作者成功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德”是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成就事业之本。要做到秉持初心,践行德艺兼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人、以文弘业、以文惠民,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文化发展,讲好赣州故事,展示赣州形象,不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赣州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源源不断为赣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