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的要求。对赣州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的“必答题”。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赋能高质量发展。
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质生产力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添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完整定义和深入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
准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更高的发展效能,更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
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看作振兴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引领技术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
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完全否定和简单替代。传统生产力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效率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支持。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科技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生产力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准确理解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为此,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