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实根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温暖有力的话语,充分体现大党大国领袖至诚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广大党员干部应厚植人民至上情怀,把人民至上作为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在为人民事业的矢志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
人民至上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重如千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理念始终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为人类得解放。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人民至上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体现在丰富的实践当中。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更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当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党上下始终把为民谋利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人民至上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的就是能够让人民群众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工作干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笑脸”和“掌声”。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让“民生热点”成为“幸福起点”,让“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人民至上在引领里,也在自觉里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它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思想理论的引领,也有人民领袖身体力行来体现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人民至上在引领里,也在自觉里。它深深地注入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血脉,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种内在自觉。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贴近群众心窝,关心群众疾苦。
人民至上在制度里,也在情感里
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一个政党的立场性、根本性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价值遵循。这一价值准则和基本立场要求国家一切制度必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人民的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有效实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开宗明义地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和活动的价值原则和立场,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并发扬光大。人民至上在制度里,也在情感里。那就是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工作热情,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行动自觉,更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
人民至上在成就里,也在蓝图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更加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擘画下,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继续书写新时代更加令人憧憬的“幸福答卷”。
坚持人民至上,答好时代考卷。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民情放在首位,让人民群众都能够安居乐业,都能够享受发展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