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赣南日报》刊发我院袁芳同志撰写的文章《高举改革旗帜 谱写时代新篇》
发布时间:2024-08-0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 深刻把握“七大思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高瞻远瞩,强化战略思维,保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要从全局看“形”,长远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要立足现实条件,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统一,拓宽视野,敏锐发现发展的趋势,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做到顶层设计、整体谋划。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党的领导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加强战略管控,明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善于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案,保持战略方案与时俱进。

       行稳致远,强化历史思维,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方向。历史忠实记录了改革走过的足迹,定格了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启示,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认识其历史必然性。要自觉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肩负起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改革的历史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逐步完善的过程。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为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善于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中汲取智慧养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过去改革经验的制度化提炼和推广,又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对改革重点的再设计、对改革难点的新突破,要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动摇、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要从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思考不同发展时期改革思路、改革内容、改革重点的连续性,找到当下薄弱环节以及应该集中突破的改革重点,不能用现在的问题否定过去的改革成就,尤其要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宝贵经验更好指导实践。

       慎思明辨,强化辩证思维,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善于捕捉机遇,抓住关键节点,促成事物质变,准确把握改革中内蕴的辩证关系,领会改革辩证法中的规律方法,把各项工作都做得更好。要分清改革过程中的主次矛盾,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匹配、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要注重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提出要求,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和推进措施,不能大而化之,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要抓住关键,在痛点难点堵点上拿出实招硬招,多打歼灭战、少打运动战、不打游击战。要打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督二脉”,把握好多与少、大与小、题与解、面与点的辩证法,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行动派、实干家。

       见微知著,强化系统思维,统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要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要注重事物及工作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从大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要以系统集成思维激发改革合力,注重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有效降低改革的风险和成本,不断提升改革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关系,有力有序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发展成效上相得益彰,协同高效,蹄疾步稳,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要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要有闲庭信步的定力,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开拓进取,强化创新思维,注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持久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是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旧立新的前提是守正,重点在立新,要坚定不移运用好创新思维,逐一解决好各种现实性问题,以理论创新指引新的改革实践。在经济领域要致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政治领域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文化领域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创新不论大小,最终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和思维定势的局限,用创新思路和办法来解决。要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勇于冒风险,勇于担责任。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不断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努力形成高端引领、整体发力、系统支撑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循规蹈矩,强化法治思维,夯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和法治统一协调、双轮共进,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每一次改革突破都是建立在法治保障之上的,每一次法治进步都是在改革中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在改革与法治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中不断向前迈进。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促使法律法规和改革决策相衔接,让改革与法治实现良性互动并形成合力。要推动法治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考虑是不是合法,把握不准的要对照党纪国法的规定,以法治之力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未雨绸缪,强化底线思维,守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边界区间。坚守底线是为了掌握主动、争取最好结果,要增强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强调党是改革开放的主心骨、领航者,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避免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要坚持人民至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击鼓催征正当时,奋楫扬帆谱新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要高举改革旗帜,坚持“七大思维”,厚筑方法论自信,以科学方法善作善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作者系江西瑞金干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联系方式
17779733097(培训咨询)
0797-2551586(培训咨询)
0797-2531606(办公室)
学院地址
江西省瑞金市江西瑞金干部学院
学院官方微信